<p id="bhffv"></p>

    <output id="bhffv"><ruby id="bhffv"></ruby></output>
    <track id="bhffv"></track>
      <cite id="bhffv"><output id="bhffv"></output></cite>
      <em id="bhffv"></em>

      <dl id="bhffv"></dl>

        版權所有:南京冠佳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  蘇ICP備11084041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京

        關于液晶顯示核心面板產業鏈及玻璃基板發展的幾點思考 (王答成)

        關于液晶顯示核心面板產業鏈及玻璃基板發展的幾點思考
        顯示器件發展回顧及啟示
        1.CRT的發展歷程
        陰極射線管的出現開啟了人類顯示技術的發展。
          ①黑白電視:40年代出現,50年代孕育和發展,60年代成為主流。80年代衰減
          ②彩色顯示出:50年代出現,60年代發展,70年代得到普及。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迎來了向第三世界普及發展的第一波浪潮。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國和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CRT顯示急劇地膨脹式發展。
        ③CRT在中國的發展:80年代初引進和80年代末第二次大規模引進,及90年代后期的產能提升,中國CRT達到1.4億只的產能。CRT在歐美等發達地區萎縮、消失。
           ④90年代末,當CRT在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韓國)急劇膨脹發展的時期,液晶顯示技術進入了面臨發展瓶頸并蓄勢突破的時代,產業轉移和轉換開始。
        ⑤90年代中后期,CRT明顯的奧運周期性的產銷規律,成本價格戰。
             2000年以后,液晶技術的(尺寸)瓶頸被突破,液晶替代CRT的趨勢更加明顯,CRT出現每年季節性的淡旺季銷售。
             2004年奧運周期后,CRT進入衰退期,
             2008年后,進入急劇萎縮期。
               液晶顯示成為主流并占據絕對地位。
          以TV為例,CRT在2004年達到1.6億臺,而2010年液晶達到2.21億片,而CRT不足3000萬只。
          
        2.液晶顯示的發展
        ①液晶顯示:80年代開始應用過程,但受困于工藝尺寸不能突破等而無法與CRT 競爭,隨后出現的等離子顯示也一樣因工藝尺寸技術而始終難以擴展。
           ②2000年后,迅猛發展。2005年后開始了對CRT的完全替代過程。
        ③液晶顯示:源于日本,快速成長在韓國。產業規模在韓國、臺灣。目前四大面板企業分別是:三星電子、LGD、友達光電、奇美
           ④在中國:2002年,上廣電、京東方和深天馬開始4.5代和5代線技術研發和建設。2005年左右形成規模。到2008年后,按照國際化的制造發展模式而迅速擴張。下表是目前國內面板企業的情況。
        ⑤液晶顯示和CRT在中國的發展的不同:
           引進技術   自主研發技術,
           供方市場   激烈競爭市場+知識產權風險+價格成本擠占式的爆發式發展,是產業及產業鏈不完善下的發展。
            根據2011年2季度有關數據,四大面板企業均報虧損:三星電子12.8億元,LG顯示2.9億元,友達光電24億元,奇美29億元。而同期液晶玻璃基板降價不足20%。
         
         
        3.顯示器件發展的幾點啟示
        ①沒有完整產業鏈或者壟斷供應的核心產業是被動的。
           ②中國制造的加入,既標志著產業的成熟,也預示著新的市場競爭格局的洗牌。
           在建立商業聯盟供需產業鏈的過程中,諸如關鍵部件的玻璃基板,在技術、產業成熟過程以及人才方面還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液晶顯示產業鏈及其制高點
        1.液晶顯示供應鏈
        液晶顯示供應鏈成本分布
        TFT-LCD面板產業鏈上游配套部件主要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濾光片、背光源、液晶材料和驅動IC。
             面板產業鏈的制高點:作為液晶顯示器件,面板無疑是核心,但被壟斷的原材料供應才是產業鏈利益和競爭力的體現,是制高點。
        2.玻璃基板供應市場情況及產業分布
        世代
        線體數量
        分布
        時  
         
         
         
        5G
         
         
         
            9
        咸陽4
         
         
         
        2008年—2011
        張家港3
         
         
         
        6G
         
         
            8
         
         
        合肥6
        2008年—2011年  4
        2012年—2014年  2
         
         
         
         
        8.5G
         
         
         
         
           24
         
        廣東12
        2008年—2011年  8
        2012年—2014年  4
        張家港8
        2012年—2014
        合肥4
        2012年—2014
        10G
            2
         
        2014年—2015
        到2015年時,建成43條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并投入運營,產能達到4644萬平方米,占國內總需求的53.15%左右,持續保持國內第一、達到世界第三的地位。
        3.液晶顯示產業鏈面板戰略
        ①中國的面板:三個因素導致面板企業建成即難以持續發展的瓶頸。
          面板業巨大的投資成本(G5面板線投資額在130-150億元,G8.5投資額在250-350億元)、
           面板價格不斷下滑(主要規格面板價格自2010年5月至今已連續下跌超過40%
          相應關鍵部件材料依賴國際巨頭企業壟斷供應等
              因此建立國內供應產業鏈聯盟,集中攻關,才能再回到有如CRT時代的競爭優勢。
        ②高端供應鏈發展,建立產業鏈聯盟,打破供應鏈的國際壟斷,這是液晶顯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③產業鏈的商業模式重點在于以產學研為紐帶(避免直接與現有供貨鏈的沖突),共同探索改進提升之路,形成新的成本技術優勢。
             ④利用聯盟,產學研培養人才隊伍。
         
        液晶面板與材料玻璃基板的供求
        1.玻璃基板生產線情況及供給情況
        2.中國玻璃基板發展狀況
        2010年玻璃基板線:G5: 6-8條;G6: 4
              2011年玻璃基板線:G5: 10條; G6: 6條  G8.5:1-2
        2006年起步,07年建設,08年彩虹實現了第一條G5玻璃基板生產線實現第一片良品下線。
           2009年,彩虹擴展建設6條G5和6條G6玻璃基板生產線,河北東旭宣布在河南鄭州建設玻璃基板線。
           2010-2011年生產線先后建成并投產、產品用戶認證,形成一定的供貨能力   預計到2011年底月可供15-20萬片
          2011-2013  形成G8.5玻璃基板12條線。
        3.中國玻璃基板發展面臨的問題
        基本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市場和技術突破及專利風險問題。 
        產業鏈之間的供應模式還有待探討
        技術突破
         
        玻璃基板產業的特點及發展需要的支持
        1.玻璃基板生產的技術特點
        生產玻璃基板的技術主要有三種:
              浮法生產,溢流下拉法和槽口下拉法。
           薄型化:厚度0.7mm、0.63mm、0.5mm       更  薄的0.4或0.3mm甚或0.1mm。
           玻璃質量:缺陷要求提高一個以上數量級,
           外觀:顆粒及擦劃傷等。
        2.國內玻璃基板生產面臨的困難
        玻璃基板生產面臨國際壟斷供應商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突破的雙重壓力外,壟斷供應廠家與面板廠家的戰略協議以及已經占據各種規格的供應鏈,使國內玻璃基板面臨進入市場、獲得認證的巨大難度。
                   產品難以認證,也就難以形成規模,越難形成規模,越難打破原有的壟斷供應格局。
        3.發展國內玻璃基板的建議
        ①變傳統的產學研用為以學研為紐帶的一體系統,在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形成機制。技術創新以企業為主體,但人才一定是學校培養的。
        ②為使面板產業鏈制高點得以獲得競爭優勢,研究推進產業鏈聯盟的國內形成機制。最終的產業競爭是國內全面的供應突破。
        ③提升包括裝配制造在內的產業預判性研發,搶占領先點,借助目前LCD面板的發展,國家重點扶持下一代即OLED顯示技術的研發和產業鏈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進。10年后真可能是OLED替代LCD的時代。
        18女下面流水无遮视频

        <p id="bhffv"></p>

          <output id="bhffv"><ruby id="bhffv"></ruby></output>
          <track id="bhffv"></track>
            <cite id="bhffv"><output id="bhffv"></output></cite>
            <em id="bhffv"></em>

            <dl id="bhffv"></dl>